- · 中国食品添加剂版面费是[06/01]
- · 《中国食品添加剂》投稿[06/01]
- · 《中国食品添加剂》期刊[06/01]
天使与魔鬼:添加剂下的食品进化史(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今天我国食品行业的规模已经接近300万亿,并以10%左右的增速稳步迈进。相伴而行的食品添加剂产品产量及行业产值,也基本以相同的速率增长。 唯一值
今天我国食品行业的规模已经接近300万亿,并以10%左右的增速稳步迈进。相伴而行的食品添加剂产品产量及行业产值,也基本以相同的速率增长。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技术一直在进步,食品添加剂的价值转圜正在进行中。
而自元气森林面世之后,一种新型代糖“赤藓糖醇”同时成为食品、食品添加剂领域的显学,甚至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整个食品消费市场。
当代食品领域,一般来说产品的原料成本占据总成本的三分之一。而在最初的大规模产销时代,食品品牌批量生产和低价竞争的底气,很大一部分是食品添加剂给的。
截止1999年,国内食品添加剂的数量从80年代前的几十种飙升到1474种,到了2021年,这个数字涨到近2500种,已然位列食品添加剂产销大国的第一梯队。
第三,避免因为对食品添加剂的过度应激反应,而导致的一些显著不合理的认知。
食品添加剂的副作用,最严重的莫过于对人体健康的侵蚀。
十多年过去,仍有不少消费者没从苏丹红、三聚氰胺这类非法添加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缓过劲来,而今年,“康师傅老痰酸菜”、“丙二醇麦趣尔牛奶”等食品安全事件接连挑拨大众脆弱的神经。
元气森林之前,不少消费品牌已经发现了蔗糖带来的健康隐患,从而开发出了代糖,然而这些以健康为名被发明出来的食品添加剂非但仍有致病风险,也并未被食品供求两端广泛接受。
2021年,中国食品添加剂行业产量超过1197万吨,同比增长13.26%,行业内主要种类产品销售额达1341亿元。同年,中国食品添加剂企业数量超过11万家,同比增长近80%。
随后的100年,食品添加剂开启了统治世界食品工业的征途。
其实,所有质疑的背后都是消费者对“健康”的日益重视。正是这种对食品添加剂日益厌恶的底色,给今天中国食品品牌提供了升级迭代的机会。
今年韩国零食品牌好丽友的代可可脂风波、梦龙品牌国内外同类产品在原料上公然双标,都是反击此类观点的铁证。
谈起食品添加,不能将其妖魔化。毕竟“抛开剂量谈毒素都是耍流氓”,更别说人类从几千年前就开始使用“食品添加剂”了——比如8000年前就出现的食盐。
而“低质高产”带来的利润盈余,也大力反哺了企业在渠道、营销、拓品、再生产等环节的建设步伐,从而最终帮助品牌以规模化垄断市场。
为了让豆腐凝固,在东汉时期就用上了盐卤,也就是氯化镁。大约900年后,被当代诟病铝元素超标的明矾加入了宋人的油条配方,这也更符合今人对食品添加剂的观感。
当蔗糖被替换成了“0卡”的赤藓糖醇,山梨酸钾“防腐剂”被剔除,苯甲酸钠“防腐剂”也被剔除……全新的配料表背后也意味着生产技术等全方位的升级。
标准,终究有高低之分。
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也正是食品科技不断发展的应有之义。
这中间横亘着“健康、美味、性价比”的“不可能三角”,其在本质上还是指向了产品质量、消费者偏好和产业利润的多重博弈。在商家、消费者乃至整个市场“既要又要还要”的思潮之下,这样的博弈无疑还要持续很长时间。
更何况一般而言,一国发达程度越高,其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就越多。仅以超级大国美国为例,其国内食品添加剂的可使用数量已经达到4000种,远高于国内许可的近2500种。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量产和质量此消彼长。一直依靠厚柴炭火手工慢煮,100斤生蚝才能产出2斤蚝油的荣甡,在焦糖、味精、山梨酸钾助攻的李锦记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首先,不管理由看起来多正当,都有必要正视传统食品添加剂对健康的负面影响。
如此种种,其实都是在利用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赚取流量,以至于在食品添加剂的外沿又开出了一个新的消费天坑。
30年来,国内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行业同气连枝、互为表里,至今仍在伴生发展的蜜月期,食品添加剂对于食品的意义可见一斑。
食品添加剂帮助品牌以低质低价的姿态迅速跑马圈地,这和近几年用烧钱补贴的方式抢夺市场的互联网模式,从粗鲁程度上来说没有什么区别。
不少品牌以“还原手作”、“古法工艺”为卖点宣扬产品天然无害,实则售卖的却是连基本灭菌工作都没做好的违法产品,盲目排斥食品工业技术无异于另一种反智。也有品牌表面声称绿色有机,背后却大玩文字游戏。比如将防腐剂改成“发酵水果汁”,把茶多酚写成“绿茶提取物”,把“0蔗糖”等同于“0糖”。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添加剂》 网址: http://www.zgsptjjzz.cn/zonghexinwen/2022/1018/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