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天使与魔鬼:添加剂下的食品进化史

来源:中国食品添加剂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0-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放眼海外,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史同样源远流长。 比如,将含有食品添加剂粗暴的等同于“有毒”,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某种认知惯性。以至于“方便面吃了烂不掉”、“色素导致眼瞎”

放眼海外,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史同样源远流长。

比如,将含有食品添加剂粗暴的等同于“有毒”,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某种认知惯性。以至于“方便面吃了烂不掉”、“色素导致眼瞎”这些上古经典谣言,杀伤力至今仍旧未曾褪色;再如部分消费者产生的“国外食品一定比国内食品健康”的观感,也是一种错觉。

以上述认知为基础,答案也昭然若揭——为了健康,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做减法;同时,如有灭菌、防腐等必要需求,市场也亟待更安全健康的食品添加剂解决方案。

有研究表明,即便抛开严重违法的极端情况,对标准量添加剂食品的长期摄入,至少也是导致现代人“文明病”或言“富贵病”的诱因之一。添加剂食品对健康的威胁,也是国内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这场舆论风波,甚至还间接动摇了“酱油大佬”海天味业的千亿市值。面对“双标”质疑,海天发表的“所有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标识均符合相关标准法规要求”的声明,显然无法平息市场的怒火。

具体到中国市场。改革开放之前,少量的味精、酵母、酶、木糖醇和柠檬酸,基本就凑成了初代国内食品添加剂的版图。80年代往后,一日千里的商业社会释放出食品工业的生产力,食品添加剂领域也进入增长爆发期。

如今已经有众多产业方想到,通过制定普遍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行业、企业标准的方式,打造产品的高质量和差异化。纵使有业内人士质疑其中或有巨头企业的寻租操作,但整体而言,对质量和标准的追求在理念层面值得鼓励。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一句“全是科技与狠活”,让视频博主辛吉飞30天涨粉500万,也让全网患上了PTSD。

以现有的食品科技水平和实验数据积累而言,赤藓糖醇并不能被列入绝对健康的白名单。但这无碍于赤藓糖醇成为食品添加剂乃至食品工业不断进化的有益尝试,也无碍于其与元气森林深度捆绑,成为国潮消费产业时代,产业品牌化和品牌产业化彼此成就的绝佳案例。

譬如喜茶、奈雪等高端茶饮品牌倡导的真材实料、现制奶茶,让传统植脂末勾兑的奶茶品牌渐渐无所遁形;认养一头牛、简爱领衔的乳品“零添加”浪潮,让他们在伊利蒙牛的双垄断格局下打开了一条生存缝隙;由墨茉点心局、虎头局等品牌引领的现天然短保、现制烘焙风潮,则从品质层面为当前中式点心在西点的统治地位中争取到了一些存在感。

譬如糖、卡路里、脂肪摄入太多,易诱导肥胖、影响新陈代谢、加速衰老等等。年轻人想越吃越健康,对加工食品和人造添加剂越来越谨慎,品牌也开始从配料表下手。

看似醇厚的汤白是加了“三花淡奶”、明胶片剪成丝泡软加糖,就是一碗“份大料足”的滋补燕窝……在辛吉飞的视频中,入口万物皆可用食品添加剂合成。这无疑狠狠击中了大众根深蒂固又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焦虑,也掀起了全网关于食品添加剂安全与否的真理大讨论。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公元前1500年,埃及人用色素做出好看的糖果;公元前4世纪,葡萄酒的红色主要靠人工手调。至于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英国人在19世纪从煤焦油里取出了一种染料色素——苯胺紫。

所谓美味,不过只讲出了食品领域的一半故事;另外一半,则属于“让化学改善生活”的添加剂试验场。

“我们的生活,哪里都离不开食品添加剂。每个人每天都得吃进去上百种食品添加剂,这绝对不是夸张的说法。”食品添加剂企业北方霞光的研发部经理在文章中提到,“一个面包的制作,从头到尾,估计得用50到100种添加剂。”

可以看到,不断精简的清洁标签已成为大势所趋。

产品品牌的升级,背后是包含食品添加剂在内的整个产业链条的迭代。论及食品与食品添加剂的彼此进步,以及产业与品牌的发展共赢,不得不提的案例是“0糖营销之父”元气森林。

夸大的营销辞令,过度支取消费者的信任,从而在东窗事发之后因为名不副实而变得难以挽回。一如配料表能打如钟薛高,即便卡拉胶控制在标准剂量之内,也依然无法得到消费市场的原谅,根本上还是吃了宣传话术与产品实情有偏差的亏。

半个世纪以前,李锦记挤掉百年历史的对手荣甡成为蚝油界的新王,一定程度上靠得是引进自动化工业产线代替人工,以规模生产加速占领市场。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添加剂》 网址: http://www.zgsptjjzz.cn/zonghexinwen/2022/1018/723.html



上一篇:食品黑科技有哪些?如何看待食品添加剂?专家
下一篇:乐惠国际:公司产出的啤酒不含食品添加剂

中国食品添加剂投稿 | 中国食品添加剂编辑部| 中国食品添加剂版面费 | 中国食品添加剂论文发表 | 中国食品添加剂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食品添加剂》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